找到相关内容122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浅谈佛教人际关系学

    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卷五十中讲:“净佛世界者,有二种净:一者菩萨自净其身,二者净众生心,令行清净道。以彼我因缘清净故,随所愿得清净世界。”自净是净他的前提。通过利他而自净,通过自净而净他。这是六波罗密的基本思路。要净他,除了首先得自净之外,还必须亲近他,调服他,摄受他。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,也就是如何使 “彼我因缘清净”的问题。古人讲:“未结法缘,先结人缘”。可见,结人缘是...

    董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1642209.html
  • 下部三阶檀陀罗

    就是“身大印”。自然地听到念咒的声音,即“语法印”。由禅定与观想共同构成深奥与灿烂的智慧,则是“意三昧耶印”。不净活动会自动停止出现,只要全神贯注静虑禅修,即可完成息灾、增益、调服与钩召等四檀陀罗行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5549441.html
  • 迈向圆满人生的四种思惟

    让这只猴子摆出打坐的姿势。除此之外,我们无法教导一只猴子来调服自己的内心,让它知道“苦”的内容是什么,什么是离开“苦”的方法。如此思考过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这个珍贵难得的人身,我们有方法让人了解...

    郑振煌 口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950238.html
  • 佛学之基本原理与施教方便

    教育、学校教育、自我教育皆以调服心境,治心为主。故佛学谓心生世界生。佛教以治心之学,而使静觉的思想,善导一切行操思惟,故原始佛教八正道(注11),亦称基本原理的渊源,由基本原理所发展至种种方便施教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0456452.html
  • 乔答摩悉达多

    大乘悲分陀利经》。收于《大正藏》第三册。   全经主旨在叙述和赞叹释迦如来秽土成佛之广大誓愿,谓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时,以大悲心哀愍恶世无依无怙的苦难众生,誓愿摄取不净国土,作大饶益,调服教化烦恼愚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3857564.html
  • 如何降伏自己的“心”?

    亮丽。   独照(开悟与见性)   调服妄想和烦恼之后,把万缘放下,并非真正学佛的目的,真的目的应该是成就大乘法器。现在牛被驯服了,能服侍它的主人了,牛与主人合而为一,我们看到的是主人悠闲地生活和工作。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0667544.html
  • 南传出家人托钵时供养须知

    不适当的,因为这种布施是「非福」。再者,作为一个要战胜内心的贪嗔痴、调服自我的生命斗士,更应该排除一切能导致心软弱之因素如咖啡因、尼古丁等。[23]虽然说僧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成就止观禅,断除烦恼,但也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01267886.html
  • 龙钦心髓的实修导引的常识介绍

    圆满的明智虽然通彻,但是要在心调服的情况下才能比较清楚的认识本面,因此“外境有缘根器”为了定心,先意守外界粗大目标,当心定一些,再意守身内细微目标,最后将心识安住在无所缘的更细微的清明无别之中,这是...

    图巴蒋措邓珠 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5468858.html
  • 座上禅修之要点

    ,是否有违上座时所发之誓言。如果你此座禅修很圆满,没有一刹那的妄念,你也许会感到高兴并生起傲慢,但你应调服自己的傲慢,方法是对自己说:“事实上你能够做好一座禅修仅仅是一些微弱善根的暂时显现,但这没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4785402.html
  • 从《婆薮盘豆法师传》看瑜伽行派三大师唯识著述的流出分期(1)

    当他传出《瑜伽师地论》后,修日光三摩地证得三地,于大乘经论奥义悉皆通达,此时才有可能调服世亲。特别是当他写完象《摄大乘论》、《集论》这样广摄大乘思想的著述后就更有把握了。《佛教史大宝藏论》记载世亲听说无著造了很多论后,心生反感,作偈讽刺,应正是此时(12)。无著认为调服世亲的机缘成熟,遂设方便化度世亲。在《婆薮盘豆师传》未说明无著设何方便,但据玄奘、布顿、多罗那他记载,无著令人以《十地经》等化度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4841420.html